嗯,又是纪录几个小的知识点

Hash maps without side effects

简单的来说,当我们用 对象字面量 {} 来创建这个 hash 表时,他会默认从 Object 继承属性,这等同于 Object.create(Object.prototype) , 这么来创建的话,就会有脏数据,因为其实你只是需要一个 map 而已。并且在 for in 的时候,还需要使用 hasOwnProperty 来判断。

但如果使用 Object.create(null), 我们明确的指定其原型为 null, 因此他才是真正的没有构造器,没有 toString(), hasOwnProperty, valueOf 等。注意这里不要使用 Object.create({}),这个效果跟前面是一样的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const dirtyMap = {};
const cleanMap = Object.create(null);

dirtyMap.constructor // function Object() { [native code] }

cleanMap.constructor // undefined

// Iterating maps

const key;
for(key in dirtyMap){
if (dirtyMap.hasOwnProperty(key)) { // Check to avoid iterating over inherited properties.
console.log(key + " -> " + dirtyMap[key]);
}
}

for(key in cleanMap){
console.log(key + " -> " + cleanMap[key]); // No need to add extra checks, as the object will always be clean
}

angular 双向绑定和 vue双向绑定

AngularJS 采用“脏值检测”的方式,数据发生变更后,对于所有的数据和视图的绑定关系进行一次检测,识别是否有数据发生了改变,有变化进行处理,可能进一步引发其他数据的改变,所以这个过程可能会循环几次,一直到不再有数据变化发生后,将变更的数据发送到视图,更新页面展现。如果是手动对 ViewModel 的数据进行变更,为确保变更同步到视图,需要手动触发一次“脏值检测”。

VueJS 则使用 ES5 提供的 Object.defineProperty() 方法,监控对数据的操作,从而可以自动触发数据同步。并且,由于是在不同的数据上触发同步,可以精确的将变更发送给绑定的视图,而不是对所有的数据都执行一次检测。


移动端调试- eruda

eruda 类似于 小程序的 console 控制台。但是比小程序的更好,他还可以看 network,cookies,localStorage 这些都可以显示出来,非常的方便。用法也很方便。引入文件,init下就可以了。如果觉得引入了多余的文件,生产环境去掉就行。 github 地址是:eruda

1
2
<script src="//cdn.jsdelivr.net/npm/eruda"></script>
<script>eruda.init();</script>

编译和解释的区别

编译器

编译器是一种计算机程序,负责把一种编程语言编写的源码转换成另外一种计算机代码,后者往往是以二进制的形式被称为目标代码(object code)。这个转换的过程通常的目的是生成可执行的程序。

编译器需要产出另外一个代码。他往往是执行前的一步,产出可执行或者再需要编译的代码。

解释器

解释器是一种计算机程序,它直接执行由编程语言或脚本语言编写的代码,并不会把源代码预编译成机器码。一个解释器,通常会用以下的姿势来执行程序代码:分析源代码,并且直接执行。把源代码翻译成相对更加高效率的中间码,然后立即执行它。执行由解释器内部的编译器预编译后保存的代码

可以把解释器看成一个黑盒子,我们输入源码,它就会实时返回结果。

总结起来可以像下面这样理解:
编译 Compile:把整个程序源代码翻译成另外一种代码,然后等待被执行,发生在运行之前,产物是「另一份代码」。

解释 Interpret:把程序源代码一行一行的读懂然后执行,发生在运行时,产物是「运行结果」。


Javascript Style Guide

最近看到了一个我觉得很合理的 Javascript 的规范指南。 github 地址是: Airbnb Javascript Style Guide 可以利用他的 eslint 规范自己的代码。我觉得不错。


Google PageSpeed Insights

想要快速提高网站的性能,用这个网站非常好。他会给你详细的分析,根据网页的代码质量得出报告。开发者根据这个报告,进行调整。除了这个外,使用 WebPagetest 也是很好的。


什么是关键 CSS

对CSS文件的请求可以显著增加网页呈现所需的时间。 原因是默认情况下,浏览器将延迟页面呈现,直到它完成加载、解析和执行所有在“页面”中引用的CSS文件。 这样做是因为它需要计算页面的布局。

不幸的是,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有一个非常大的CSS文件,并且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下载,我们的用户将在浏览器开始呈现页面之前等待整个文件被下载下来。 幸运的是,有一个巧妙的技术,使我们能够优化我们的CSS的传输并减轻阻塞。这种技术被称为优化关键渲染路径。关键渲染路径表示浏览器呈现页面的所有必须步骤。 我们想要找到最小的阻塞CSS集合 ,或者关键 CSS,以使页面显示给用户。 关键资源是可能阻塞页面首屏呈现的所有资源。 这背后的想法是,网站应该在前几个TCP数据包响应中为用户获取第一个屏幕的内容(或“首屏”内容)。

人工去找 关键 CSS,当然不太方便,现在出来了很多的工具,可以帮助我们提取出关键CSS, 比如 grunt 这类工具来提取。只是单纯的好奇什么是关键 CSS, 但是我已经好久没有写过 CSS 了。


解决个 http 缓存的困惑

访问百度首页的时候,为什么刷新页面后,静态资源都是返回 200, from cache? 有的人问,from cache 不是返回 304 才合理吗?

其实不是的,百度首页再资源在刷新后实际没有发送任何请求, 因为 caache-control 的缓存时间还没到期,也就是在 chrome 中根本没有发送请求。只要是 chrome 没有发送请求,资源从本地读取,都会在 network 中显示 状态为 200, from cache, 其中的 response 只是上一次回包留下的数据。如果 cache-control 的缓存到期了,然后发了请求到服务器,但是服务器通过 etag 等,发现资源没改变,这时候肯定就是返回 304 了。不要被绕道坑里了。


总结

开始工作了以后,基本上都是零零散散的学习。有些东西想要系统的写成博客,但是基本上一篇精心想写的文章,要花至少3个小时,时间略不够。我会想办法解决。比如上面的双向绑定,想仔细的写篇文章说说里面的原理,再比如 http 缓存。